close

關節脫臼的劇痛總讓人難以忍受,但一名1歲2個月大的李小妹,平常沒有關節疼痛的問題,能正常翻身爬行,直到學走路時出現明顯跛行和長短腳現象,就醫才發現是「新生兒髖關節脫臼」,卻因發現的晚,錯失黃金治療時間,無法進行物理性矯正,需接受復位手術的治療,且術後仍需籠罩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後遺症陰影中。

新生兒髖關節脫臼把握6個月黃金矯正期

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,在台灣,大約每1萬名新生兒就有15名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,胎兒因子宮內空間緊迫或羊水少,在子宮內受到壓迫,或是孕婦進行臀位產時,過程中拉扯到腿及髖部,都可能造成寶寶髖關節脫臼。而女嬰因女性荷爾蒙的關係,骨關節更柔軟,脫臼機率又比男嬰高。

大部分的新生兒髖關節脫臼,在出生2至3個月時就可經物理檢查和超音波診斷出來,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,通常只要穿著背帶2至3個月矯正就可以痊癒。

翻身爬行不受限!難察幼兒髖關節脫臼

不過,因為患病的寶寶平常仍可正常翻身爬行、站立,不會感覺疼痛,較不易發現異常,延遲診斷的機率很高,通常是在1歲學走路時,因蹣跚跛行的步態和長短腳現象,才被家長帶著就醫而確診。

閱讀更多資訊

髖關節脫臼≠痛幼兒延遲診斷率高

長庚大學中醫學系楊賢鴻教授昨(二十五)日在國際東洋醫學會學術研討會表示,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強調調整體質,中藥藥理機轉作用在免疫系統、其他身體部位,甚至經由腸道細菌作用,間接影響到免疫系統,不過目前全世界研究仍舊不多。建議病患忌食奇異果、鳳梨、芒果,因為最容易引起過敏。

楊教授指出,台灣是海島型氣候,溼氣較重,以致過敏性鼻炎盛行率相當高,免疫系統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鼻子,很多人因為鼻塞嚴重跑去開刀,事實上並沒有解決免疫系統問題;早期研究結果發現,中藥治療過敏性鼻炎跟免疫調節有關,鄭本岡中藥可以調整體質,經由免疫調節達到調整體質作用。

目前全世界比較新的研究發現,人體腸道細菌跟免疫系統調節具有密切關係,尤其是一些過敏性疾病,初期發現過敏病人服用中藥,腸道細菌可能產生變化。值得一提的是,氣虛、冷底的人較容易罹患過敏性鼻炎,通常飲食禁忌就是不要吃太多寒性食物,因為研究發現,食物屬性容易影響人體,以致容易引起過敏反應。

控制飲食習慣有助降低發病機會,如忌食白菜、筍子、香菇、柳丁、橘子、柚子、葡萄、西瓜、奇異果等,一開始病人可能不太適應,等到病情穩定之後,這些東西還是可以食用,只是建議攝取量不能太多。最容易引起過敏的水果有三種,比如奇異果、鳳梨、芒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eighezwfs 的頭像
    teighezwfs

    teighezwfs的部落格

    teighezw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